以提升充电服务体验、充电服务质量为特征的充电技术是新一代充电技术的主流趋势。在前一轮新余充电桩充电桩投资高峰下,企业跑马圈地低效扩张,建设充电功率较低。例如,近年来,新余购买充电桩直流快充经成为了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,可大幅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过长等问题,但受制于购置成本高,新增的充电桩仍然以交流桩为主,截止到2019年末,全国新建的公共充电桩,直流桩占比仅在42%。从实际充电功率看,美国特斯拉超级充电标准(Tesla)最高可实现功率250kW,国内充电桩功率相对较低,额定功率在120kW以下,而车主可验证实现的充电功率更低,普遍在90kW以下。
直面问题破解瓶颈,“当前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,但购买充电桩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不足,无法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。按照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1:1的标准配置来看,新余充电桩充电基础设施缺口巨大。”“现阶段充电桩建设成本回收主要依靠充电服务,价格水平较低,就目前的汽车市场,充电站难产生经济效益。”“充电标准不统一,各品牌电动车和充电装置存在差异不能形成共享,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。”“城市土地资源紧张,无论是建设公共充电站,还是改造现有的停车场,都面临停车位紧张、电网改造成本高、小区物业不配合甚至阻挠等问题。”
1、车与桩发展不协调。很多车主觉得充电不方便,找不到近的购买充电桩充电桩。然而同时,很多建成的新余充电桩销售充电桩却没有车子来充电,大量闲置,这个情况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尤为明显。这个很大原因是充电桩建设的无序造成的,市场纠偏需要时间与成本,此时政府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。2、兼容性问题。充电桩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,也正因为如此,有实力的企业展开了一轮博弈,都企图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成为主导者,政府作为利益的参与者之一并没有及时的出手,直到2015年年底,新的充电设施国标才出台。而此时,很多充电桩已经建设完毕,更多充电桩产品已经在生产线上,老的桩和车,兼容性是存在问题的,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矛盾。
从技术路线上看,2019 年充电桩销售直流桩占公用桩保有量的 41.6%(同比+5.1pct),直流桩占比有所提升。充电设备环节,制造商多由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转型而来,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参与者众多,市场格局较为分散,行业平均CR3不足40%。根据发展指南规划目标,2015-2020年充电设施的市场规模达660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较大,相关企业积极转向轻资产的充电运营服务业务。设备制造环节,桩体及零部件相关厂商;配电设备相关厂商,国内电动汽车与充电桩配比仍严重失衡,充电设施供不应求;随着电动汽车补贴由前段购置向后端充电领域倾斜,新余购买充电桩销售国内充电设施建设有望迎来再次提速。
1)新余充电桩充电安全数据:通过对电动车进行充电,监测充电过程的电池系统的电压、电流、温度变化,结合历史充电数据,可实现充电安全预警。据特来电大数据平台披露,截至2018年底,特来电大数据云平台对3780多万次充电过程有安全监控和防护情况,触发25.8万次主动防护,占比1.04%,预计预防20~25起重大事故。2)购买充电桩销售汽车用电数据:通过对所有平台中电动车的监测,可以推断各城市不同车型电动车的保有量、日均充电、用电量、日均行驶里程等数据。相关数据可辅助新能源汽车推广、协助充电桩建设提高运营效率、降低二手车信息不对称,繁荣新能源二手车市场。3)汽车行为数据:通过获得车企授权,实现车载系统等数据互通,可记录汽车重要行为数据,包括车主驾驶习惯、行驶轨迹、用车时长、周围环境等,实现充电数据、车辆数据、电网数据、环境数据、用户数据等全覆盖。
新余购买充电桩销售充电桩的产业链,主要分为设备生产商和充电运营商。2.1充电桩设备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,竞争差异主要体现在所生产设备的稳定性、成本的控制、品牌口碑和招投标能力。2.2充电运营则关系很多方面。充电运营的基本盈利模式有:服务费、电力差价、增值服务。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,购买充电桩销售充电运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。目前有四种建设运营模式:政府主导、企业主导、混合模式、众筹模式。就当前的充电桩产业来说,在地方的政策细则出台前,无法做出量化的分析和精确的判断。